「如何帶領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我的學生陳胤丰唸大學時是四健會社長,目前經營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除了對孩子做農村體驗教育外還有戶外活動挑戰。在他一篇文章中提到一個問題,面對活動中的攀爬及各種合作闖關,帶領者要如何面對孩子害怕、憤怒、挫折等情緒呢?畢竟在實驗場中的互動就是一個情緒教育的過程,成人應如何把自己預備好,用具有教育意義的方式帶領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看到陳胤丰提出來的問題,我回想起我小時候的經驗。我是個四肢五體不勤的人,面對這類挑戰,我的確經歷過各種情緒。但這些情緒不只是從挑戰而來,還加上身邊大人的反應所引發我的各種情緒。
引發我各種情緒的反應的例子包括:
命令我:「不准哭!」
警告我:「你再害怕就會害你們小隊輸定了。」
否認我的情緒:「你想太多了!」、「有什麼好難過的?」
批評我:「你太脆弱了。」
忽略而直接告訴我怎麼解決:「哭有什麼用?要解決才有用。」
對我說教:「你怎麼可以討厭爸爸媽媽安排你來這裡?你知道他們要花多少錢嗎?」、「誰叫你自己沒有帶耳朵來,現在這樣是你自己要負責任的。」
聽到這些大人的訓勉,當時是孩子的我除了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夠好之外,還會對說話的人感到生氣,覺得不被了解。
如同火上加油般,原本的情緒已經讓眼前煙霧瀰漫了,加上後續大人冷言冷語所激發的情緒,我更是墮入五里雲霧,完全無法理性思考,行動越來越笨拙。
從大人的眼光,情緒實在沒什麼用。看到孩子有情緒,立馬反應就是想說點什麼或做點什麼讓小孩的情緒消失,理性一點。然而情緒就像痛覺一樣,是個人類自備的警報器,響起來令人煩躁,但是你把警報器關掉或是把警報器打壞了沒有什麼用,反而會讓警報器響得更大聲。
要讓警報器真正停下來得先要找到問題在哪裡,解除了以後,警報器才會真正停下來。
要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建設性的解決問題可以採取以下的步驟:
1. 先同理和接納情緒:把他講的事情或你所看到的事情摘要覆述一遍,同理他的感受。
2. 幫助孩子冷靜: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或離開現場去散步。
3. 幫助孩子啟動前額葉思考:問問題邀請孩子思考怎麼辦,而不是給建議。
我記得兒子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和幾家人一起吃飯、玩牌。大人們聊著天時,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兒子生氣的推倒弄散眼前的牌卡。
看到這個場景,我當時思考著,罵他「怎麼可以生氣就這樣沒有牌品」應該是會讓獅子座的他更沒面子,他不僅不會為他做的事情道歉,可能事情還會更糟。
於是我輕輕牽起他的手說:「我知道你很生氣,我們出去走走好嗎?」
我們散步走到金石堂,靜靜的什麼話都沒有說。
在金石堂裡,我瀏覽著書架上的書,兒子則是走來走去,東逛西逛。
過沒多久他跟我說:「我們回去吧。」
回到吃飯玩牌的現場,兒子自動跟大家道歉了。
回到家後,我感覺他情緒已經平穩了才聽他說發生了什麼事,討論以後碰到這類的事情該怎麼做。
家長或老師因為身負著教育的責任,會急著在有狀況時在第一時間「教育」孩子。然而在孩子還有情緒的時候,教育的作為並不具有效能。為了讓孩子能夠收到你的教育,請稍微等一下,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讓情緒的雲霧有時間散去,待孩子有能力用前額葉思考時再和孩子討論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